天花板?PIP?一文看懂美国公司技术岗位职场晋升(潜)规则

天花板?PIP?一文看懂美国公司技术岗位职场晋升(潜)规则

一直以来,同学们都很关注“如何找到工作”的问题,但同时也应该多关注一些“职业发展”问题,当我们进入到一个行业中,要怎样在这个行业、这个公司有比较稳定的发展?通过今天的课程希望大家可以对这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。

一般在科技公司里,刚入职时是作为一个Individual Contributor,也就是个人贡献者,这时候你并不领导一个团队,但是你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助理慢慢晋升到团队领导,进入manager级别。科技公司的职位大概分为三个层次,第一层Individual contributors,第二层manager,包括产品、运营或者技术方面的领导管理席位,第三层,做到CEO/COO/CTO 这样的级别,美国科技公司的职位基本都是这样制定的。每一个级别有不同的level,比如谷歌工程师分很多种,从L3到L10,分出了很多级别,很多其他硅谷的科技公司的分级系统也类似。

举个例子,数据应用学院的Kevin老师在美国银行工作九年,在银行的职位体系虽稍有不同,但进阶流程大同小异。刚开始进银行工作,岗位会是associate,相当于是Junior software engineer,再往上ABP,System wide president、director、Manager director,Manager director在银行属于中高层的职位,之后再往上升比较困难,再到Executive,在银行内部也基本是这样的升职路径。

说回正题,除了Individual contributor,还有一种是Manager相关岗位,junior Manager,senior Manage、director、senior director,同学们在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,要去思考自己喜欢做技术方面,考虑自己要走Individual track,还是喜欢做项目管理,走manager track,这需要事先考察自己的性格,思考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。

关于CS专业职位晋升,你必须要做到一下几点:

Kevin老师进银行之前,在国内外科技公司有五年经验,当时在上海的一家公司,同批进去20多个人,Kevin老师所毕业的学校在全国排名50名左右,同一批有一半同事都是浙大、复旦、南京大学这些工科很强的学校,而Kevin老师自己本科学电气工程,别人是好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出身,相比之下他自己就会比较自卑,后来经过两年的努力,那一批的其中的两个人被提升为lead,而Kevin老师则是其中一个。

作为一个程序员,首先写程序的基本功要好,你需要用一些检查error的东西,去检查命名这些很细节的东西,在工作中除了平时经常提到的效率问题,你还需要注意这样的一些细节。

第二,你的Comment一定要多,我们一般很害怕去看别人的Code,但是如果你自己的Code有很多的Comment,让别人不反感看,老板就会给你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和打分。

第三 ,你的Test一定要很全,很多人不注重Test,但是程序写的越多,Test越全,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保障,如果要去改程序、改需求,也不用害怕,可以帮你检查。

第四,在公司一定会做code review,互相检查,在这方面一定要积极。要去关注别人写的程序,可以委婉礼貌的给别人提一些修改意见,积极的参与项目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,领导当然会喜欢这样的员工。

第五,在你写的程序里,你的Documentation一定要全,你的项目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复杂,可能会忽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。

最后是一些Soft skill,很多时候你不会去Priority test你的task,但是我们经常不只有一个task,你需要很好的Time management,一定要有Ownership,你做的东西就像是你的孩子一样,你要对它负责,不要害怕犯错,程序生病了,需要你来照顾它。

最后的最后,你愿不愿意帮助你的同事?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,还要学会如何去面对压力,在很大的压力下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。当你各方面开始独立之后,你不可以只是想去完成一个项目,你要具备一些作为leadership的素质和表现,Ownership其实也是其中一部分,你要不满足于Independent contributor,还要去担起更多的责任,当你具备了这几点素质,晋升的蛋糕总会落到你手里。

我们再来具体说一说软件工程师。软件工程师在谷歌的职位大概分为L3-L10级别,在

Facebook是从E3-E10,苹果IC2-6,这些科技公司职位都是按号走,把职位排成一个一个的level。进入一家公司后,一般都是越走越高,晋升一个level大概需要一年时间,最晚两到三年。

除了熬年头慢慢升职,你还有一个晋升思路是跳槽,换一家公司。你现在的工作能力去另一家公司可能会得到更大发展,也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level,虽然对留学生来说有一些限制,像OPT/H1B,但抛开这些不谈,几年时间跳槽一次其实可以更快提升职位。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做到senior level再往上升是比较难的,所以很多人选择做product manager继续提升,比如做staff和senior staff这样的级别,这就是这些职位的主要路径。综合来讲,CS的晋升和美国科技公司的晋升之路都是比较成体系的。

谈到数据相关专业的职位晋升,很多同学不太了解,这方面职位的一个特点是title比较复杂,在CS会有软件工程师,软件测试工程师这样的职位,但数据相关的有数据科学家,数据分析师,商业分析师,很多在硅谷的startup公司,就喜欢招聘市场分析师这样的职位。这些职位比较多样化,相关岗位晋升也有着不同的路径。

首先DS,比如你是其他专业的学生,通过学习相关技术和知识获得一些技能,申请到DS岗位,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会达到Senior Data Scientist。如果你要转Manager方面,会有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。也可以走另一种路径,做Team Lead 去带领一个团队,转换到管理角色。

假如你是研究生,第一份工作可能是数据分析、数据工程师、商业分析师等等这些工作,进入一个公司两年,变成Senior商业分析师,那么你可以去继续努力提升技术方面,也可以晋升管理方面,总体来说数据工程师基本和软件工程师类似,从Data Engineer到Senior Data Engineer、Distinguish Data Engineer、框架师等等,都可以是这个职位的发展前景。

数据专业的职业图谱相对比较复杂,各种各样的机会都可能会晋升。很有趣的是,在数据岗位里,职位可能会上下浮动,比如在一个公司的这个岗位跳槽去另一个公司做的是另一个职位,表面看起来title比原来好像低一级,但其实并不是,因为数据方面对title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则,各公司的title排列不那么坐排有序,所以你去另一家公司,虽然从职位看起来是比原来低一个级别,但是你对公司的影响力、你的工资、工作技能可能都是在提升的,这也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现象。

其实大家如果刚开始进公司都是差不多的,做模型、调整参数等等。刚开始一两年主要是做技术方面工作,而做了3-5年之后,不能还只是停留在做技术方面,要学会应用你的技术,这个时候要开始想,怎样把公司的需求和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相结合。如果刚开始是循规蹈矩做老板交代的事情,那么慢慢的就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,思考如何把你会的东西转换到怎样给公司提供经济效益,思考如何包装你的模型,如何最大化的商业化利用你的模型,如何把你的idea转换成商业化的东西?这样的一些思考会让你离升职越来越近。

咨询行业有哪些职业路径?

咨询这个行业在美国的就业环境是比较宽泛的,很多学生本科学business,毕业后直接进了四大、麦肯锡这样的公司。也有PHD学统计的同学拿到IBM的Consulting offer,很多学金融的同学进入四大。咨询行业对留学生门槛相对较高,并不是技术要求高,而是挑战比较多,比如对交流能力、领导能力要求比较高。一般来讲,进咨询业时候拿到的是Business Analyst Associate职位的Offer,其中大部分员工是学MBA、Business的本科学生。而研究生进去一般是Consultant associate这样高一级别的岗位。下一级主要是Middle management,中层管理职位,这时候你的工作职责变成执行、领导,你在工作中的更多时候会直接与最终用户交流,会升级为Project lead、Project manager这样的职位;再下一个级别变成VP,这个级别制度比较健全,每个业绩的评估也是根据经营管理的项目进行,Manager associate、Manager associate,或者Product VP这样的职位。一般在咨询行业比较高的职位就是Partner、Principal director,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职位,要做到大概需要8-10年的时间,以上就是咨询行业非常典型的发展路径。

要在美国的咨询行业工作,英文必须要过关,还有你的交流能力非常重要。要了解如何做上层领导,要面对客户、说服客户,让客户把项目交给你们来做,拿到项目后还需要带领团队做好这个项目,咨询行业看重的就是你的领导能力和交流能力。

美国职场对中国人的玻璃天花板如何应对?

所谓的玻璃天花板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并不需要我们讨论,需要讨论的是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。其间无非两种情况,其一,你认为你有能力能做到Partner或者Senior Director,成为数据行业华人领军人物,那么你一定要做个人能力的提升,要学会团队配合,还需要找到非常重要的机会,因为平时很难看到公司直接招聘senior director、Partner这些职位,一般都是在一个公司慢慢做上来的。

其二,大部分的留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做大公司的Senior Director或者咨询行业的Partner,因为这个职位的挑战是非常大的,但你可能有机会帮助别的中国人,这样互相帮助对大家其实都有好处。我们不要去抱怨别人怎样抱团,那已经是一种现实情况,别人知道怎样做最好。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你自己是否愿意参与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,可能你突破不了这个玻璃天花板,但你也许能够帮到别人,有没有这个想法非常重要,美国这个国家是个精英社会,只要你肯努力,基本都会有好结果。可能90%的人这一生没机会碰到天花板,但是你有机会帮助别人,通过大家互相帮助,构造一个华人在北美数据工作的金字塔,那么在塔尖的人一定可以突破这个所谓的天花板。

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这样的天花板存在?是因为在美国科技公司的中高层、高层中华人很少。其实在中国同样有这样的天花板,一个大公司只有一两个director,那么为什么不是你呢?我们不能根据职位去评判一个人,关键看个人能不能突破自己。

举个例子,有一个女孩在尔湾一个很大的保险公司工作,从最低的职位开始做,公司早晨七点开例会,她早上五点就会起床把所有财经相关新闻罗列出来,这样一直坚持了很多年,别人刚睡醒的时候,她把这些资料已经掌握的很清楚,经过十几年坚持和打拼,做到了partner,一定要在很小的事情上坚持去做,而且现在就开始去做,这些小事情你的老板其实都看在眼里。

第二,不要有成王败寇的感觉,你和你的同事是一个团队的,一定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,在很多公司都会存在一些政治斗争,都是中国人斗中国人,这样肯定是不对的,华人之间一定要抱团。大家在一个团队里,某一个人做的好,整个团队受到公司重视,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好处,在经济方面和经验的积累方面老说都很重要,这些是你可以切实的拿到手里、写在简历里的东西。

第三,必须要走出舒适区,做一些会让自己害怕的事情,要去挑战自我,这些事情可以帮助你成长。有一句广告词大概是说:Amazing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舒适区之外的。一定要有勇气去接触那些新的东西,勇敢的跳出舒适区,不要害怕挑战。能够做到以上这些,能够坚持做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,那么有没有天花板,能不能打破天花板其实已经不重要了,只要你做到了,成功自然而然会到来。

想想人一辈子,大部分人少则二三十年,多则四五十年都会勤勤恳恳的工作,提前了解职场规则,做好规划,对于职场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大部分在北美工作的同学,都会要经历语言、身份、甚至种族等多重困扰,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对大家的求职有所帮助!